[浅谈高校发展性教学方法]浅谈高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讨论文

2021-08-17 学校工作总结 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在界定教学质量,梳理与甄别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以及分析和诊断教学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认为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核心,而建立反馈控制机制是促进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保障,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 发展性 质量保障与控制

  一、引言

  伴随着高等学校近十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以在校学生数考察,无论是总量,还是校均学生数均得到迅速扩大,以数量扩张所带来的同龄人入学率为标志,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国民在分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毛入学率上升而获取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学理上讲,只要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质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毫无例外。原因在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学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受教育者的需求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的基本需求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的,是永恒的范畴,是受教育者的权利(无论教育服务是免费提供,还是购买),她与高等教育规模缺乏必然联系。

  但从教育质量的供给考察,尽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供给者的共识,但由于教育质量是软性指标,不易衡量;加之质量的保持与提高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运作,任何松懈和疏漏都会致使质量缺失,在教育供给方总体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从近些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由投入所形成的生均基础条件,以及教师、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所代表的能力考察,均未发现下降,且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教育供给水平显现提升态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也并不会导致质量必然下降。

  基于上述认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质量下降问题的担忧则表现为,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与教育供给方由于管理问题所产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供给方。化解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质量隐患的正确路径是消除“必然性”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强化管理,从发展的角度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合格的教育产品。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中心,本文试图在界定教学质量和甄别质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以求教于同行。

  二、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1、教学质量的两种观点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她却是一个极为模糊,常引起争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1]不过,学者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予以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2]

  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不能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

  2、对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早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3]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的高等教育是以少数社会英才为教育对象,是建立在严格的选拔基础上,探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因此,精英教育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

  工业革命以后,高深知识向应用领域发展,在高深学问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中间知识,人们开始关注与解决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高深学问从探究向应用领域拓展。与精英教育所不同的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它是生产领域的专门知识迅速发展后,以培养掌握这些知识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及其质量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在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中形成了质量。[4]

  显然,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不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强调个性化的质量观并存。我们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用大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反,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确定相应的质量观。

  总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教育质量观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际需要,必须构建适应大众化要求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分析

  1、教学质量保障理论

  (1)教学产出理论。教学产出理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它认为,教学质量体现在最终的教学产出上,因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育终极产品或服务自身的优劣,而无需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它只关注适合教育的人,按照教育者的标准来控制教学质量,只关注哪些学生会合格,而不是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合格,这一理论意味着“好的产出就是高质量”。因此,它把所有的高等学校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衡量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2)“附加值”理论。“附加值”理论是在对教学产出理论批评与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教学产出理论的变异。它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学校“输入”“输出”两方面的因素,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查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但不少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附加值”方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质量与学校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的能力有关。“附加值”理论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学生、学校在一个教育周期内所得的“附加值”,即价值的增值部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结果,而非教育教学过程。

  (3)“输入—过程—输出”理论。该理论是在“附加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该理论认为,“附加值”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入学水平与学校输入条件的差异,但它过分关注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而忽视了产生教育教学结果的“教育过程”,从关注合适教育的人到开始关注适合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界引入工商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模式。TQM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所有学校员工对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教程、全方位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质量保障时要把输入、过程、输出质量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评判,认为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产生结果,通过监控过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因此要求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上,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4)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是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流派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是绝对的: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应首先尊重“人性”,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客户”——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理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2、教学质量要素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就学生发展理论而言,诊断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诊断、过程诊断、输出诊断。

  (1)输入诊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投入。大学生入学时知识和经验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教师教学的投入。教师的教学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保障性投入。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领导精力的投入,管理者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投入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学的投入,包含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所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要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从而才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2)过程诊断。包括:

  专业设置。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特点,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及特色。

  课程设置。因专业具有不确定,是学分和课程的集合;而课程具有相对确定性,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和重要单元,故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应体现高等教育活动由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过渡的特征,以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3)输出诊断。主要是衡量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的程度。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洞察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总之,以学生发展理论而言,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高校的管理者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发展。

  四、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框架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认证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它是由学校作出质量的承诺,自我确定能被认可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持续努力,达到与超过预期标准,以获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认证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质量鉴定等活动的基础上而出现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深化和系统化,它是指一种在高等教育内在体制性因素的支持下,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广泛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保证高等学校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发展性教育评价为手段,以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反馈控制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理念[5]

  我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基于学生发展理论首先提出。这种理论流派认为,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是说,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及其态度);在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其在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持续地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机制,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相信:“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不试图保障哪个学校做得最好,而是要追求保障学校做得更好。它通过需求分析、问题诊断、对策建议及改进行为,促使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追求是“让我们做得更好”;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学校做到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注重质量承诺到注重质量提升。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既要靠外部(政府和社会)支持,更要靠自身努力。因而它认定,只有依靠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障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外部力量对高等学校的支持也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你不能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回报,或者你的回报要明显低于其他高等学校,政府没有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你身上。因此,自身努力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学校自身需求,它才能真正成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动力。

  2、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组成系统

  鉴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她通常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以及辅助支持系统等。

  (1)决策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各院教学院长及部份资深教授、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确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这种目标注重学校未来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得失。在构成决策系统的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子系统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因素,不要有所遗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和监控;二是要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2)信息收集系统。应由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获得各方面对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如制定听课制度,组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师生对教育质量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了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等。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

  (3)评价诊断系统。通常是在校长领导下建立的,由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评价专业人员、学校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们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教学的质量状态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向校长和教学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议。

  (4)信息反馈系统。通常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这一系统的任务是把专家处理分析后的教学质量方信息,通过两个路径分别反馈给决策部门,即校、院(系)领导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广大学生、政府及社会公众,以便及时改进,接受大众监督。及时反馈是一切质量决策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5)辅助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由学校党群组织的负责人及学校其它部门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另一方面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王承绪,徐辉.发展战略:经费、教学科研、质量——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74

  [3]《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宜言》第11条

  [4]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39-44

  [5]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8

[浅谈高校发展性教学方法]浅谈高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讨论文

http://m.0413xx.com/fanwendaquan/289136.html

推荐访问:

学校工作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六一晚会策划|六一儿童节作文200字 下一篇:【快乐的六一节作文400字】快乐的六一节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