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语文|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2014-06-14 中考命题作文 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学科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大胆质疑,营造语文研究学习的氖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生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公认的事实中,在已有的解释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创设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疑点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更正,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比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中的 “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完全可靠的材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中的“如何”应把它改为“能否”;《察今》中有一句“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此句中的 “其”,课本注为远指代词“那”根据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认为应译成近指代词“这”;有的学生对古人的名言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像“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一句,就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只要多读就能理解的,在历史上不也有过读书至死不解的现象吗? “义自见除了“读书百遍”的条件外,还需具备其它主客观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长期如此,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语文研究学习的求知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想象,创造发展,展开语文研究学习的研究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可以提高创新能力,这比起简单地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语文的研究学习。

  人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而生活是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有力支撑点。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教育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日积月累,思维创造的火花定会涌现。有一则《趣说为人》的短文是这样的:

  人的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待人;

  人的两耳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

  人的鼻端,共有两孔,所以不能随着别人,一个鼻孔出气:

  人只有一舌,所以不能说两面话;

  人虽只有一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文章虽短,却很巧妙地把人生存所需的主要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心脏与人品、人格的褒扬结合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宣传了要做一一个高尚人的思想。巧妙的构思,深刻的哲理,离不开作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积累。如果像这样长期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提高。生活也告诉人们,想象是离不开情感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真知灼见的人,才会有合情合理,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就拿“雪融化了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来说,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来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个孩子却说“变成了春天”。试想:如果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热爱春天,那他脑海中能进发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因而培养想象力必须与培养感情同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引起想象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其展开研究。如《》一课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那时候没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作者没有回答,我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有的说,要是玛蒂尔德没丢那挂项链,她会像佛莱思节夫人那样,“依旧年轻,依旧那么美丽动人”,有女仆、有住房,生活上不会这么苦,但精神上依旧空虚痛苦,依然有着“狂乱的梦想”;有的说,她会变坏,会跟路瓦栽分手,嫁个富人过上富贵奢华的生活;有的说,她跟路瓦栽分手后,嫁个冒充富人的骗子,后来骗子将其卖到了妓院,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嫁了富人后,富人嫌她懒,被抛弃后她又跟路瓦栽复婚,这时候她懂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靠自己劳动生活最幸福……这些结局各异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接着,我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佛莱思节夫人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是怎么想的?” 此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高涨。有的说,玛蒂尔德内心会责怪佛莱思节夫人在借项链时没有告诉她项链是假的;有的说,玛蒂尔德会悔恨自己没有及时告诉佛莱思节夫人丢了项链,否则也许不会有如此结局;有的说,她会责怪自己太老实,不想用假的去蒙骗佛莱思节夫人,因而自认命苦;还有的说,此时的玛蒂尔德经过这场变故忽然醒悟过来,觉得还是现在这样靠自己双手劳动过俭朴的生活最安稳、最踏实,因而也最幸福,开始厌恶过去爱慕虚荣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搜集资料,占有材料,从而着手进行语文的研究。

  三、开放教学,加强实践,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的学习态势,这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应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即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动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而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培养才干;最后在学习空间上,应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去上课。像苏州的学生可实地去领略苏州园林的秀美;泰山的学生可在雨天登泰山,去体会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的那一份“独得之乐”;也可以登上轮船,顺流而下,亲眼目睹一下长江三峡的山之陡、流之急、滩之险的壮丽景观。这样冲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拓宽了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此外还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如街道用语不规范调查,食堂浪费情况、环保问题的调查等;也可以与当地新闻部门配合,让学生去采访,编辑稿件等,还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这一素材库,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增长才干,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并且是有能力完成的。作为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使他们能够积极而又有效地展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所谈的,只是在实践当中的一些浅陋做法,若有不当,请诸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改理念(理念先行)

  文学阅读教学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关于文学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我深刻意识到“体验、领悟、品味”在文学阅读中的导向作用。它揭示了学生如何依据自己原来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把文学作品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养料的过程。

  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三颗心”(包括作者的心、老师的心、学生的心)一起跳动。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鼓励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如:《我的老师》教学中,针对“蔡老师帮我解决小纠纷”部分的欣赏,我只用了一个问题,“蔡老师帮我解决的真的只是小纠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此,同学们就纷纷凭借自己的体验、领悟,找出了许多的关键词,来印证自己“不只是小纠纷”的观点,如:占据、援助、莫大的支持、常常……猛喊等。

  再如:《我的早年生活》中,请问“正是从这些能表明我学识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能进哈罗公学上学。”中的“蛛丝马迹”指什么?威尔登博士何以能断定呢?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少年丘吉尔的行为背后蕴含的可贵品质。这里就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呈现各不一样,有的说“经过再三考虑”看出丘吉尔态度认真,有的说从“1”外边加括号还再三考虑,说明丘吉尔注意细节等。

  又如:在对《秋天》的欣赏中,好多同学欣赏渔家归泊图时,都觉得是悠闲淡泊的,没有打到鱼也无所谓,坦然自若的。但也有同学有自己个性的解读,认为“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运用叠词,“轻轻”,写出了渔家归泊因为没有打到鱼而有气无力、失望无奈的样子,我追问:既然如此,你又怎么理解“游戏”一词呢?大部分同学觉得渔家悠闲,游戏顺理成章,我特别想知道,该生是如何理解的?结果,他说:“这里‘游戏’有戏弄的意思,是秋天戏弄了渔家。”我非常赞赏,他的理解完成基于文本,且能自圆其说,我觉得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我继续追问,如此,三个场景的描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他大胆明确地表示:告诉我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运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作文教学方面

  顾小白老师对整合中的写作教学理念进行了解读,认为:老师应该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沟通听、说、读、写,让写作训练与生活需要贯通,让作文与个人成长与发展需要同步。

  戴晓娥老师对新课标理念中的写作教学也做了解读,认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写,以读促写,注意好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如此,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启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以整合的视野来看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也有了方向,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关注听说读写的关系;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训练;关注跨学科领域的统整;关注作文与现实的关系。

  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理念已经尝试着渗透到我的教学实践之中,2012年课题《趣作文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尝试。如对《如何写出漂亮的比喻句》课例中,我就尝试着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以读促写,注意好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据此,我选用了《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句,得出启示一:比喻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再选用风雨中写树林子的片段,得到启示二:比喻句要抓住相似点继续写。接着选择《春》中写野花的片段,启示三:比喻句的境界,不只是甲物像乙物,更是甲物动起来像乙物动起来的情景。最后,选择《春》的最后三自然段,启示:变化的对象不同时期喻体不同,博喻的使用在特定场合也很适用。到练笔环节,我要关注作文与现实的关系。让同学们看视频《35太难了小萝莉背乘法口诀》视频,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述。也涌现出好多的精彩比喻,如:

  (2)符合教学实际(实践探索)

  A、老师教的需要

  2017年9月,新教材才正式投入使用,增删课文比较多,《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风雨》《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小圣施威降大圣》等,都是新添课文,网络上关于新课文的课件教案少之又少,质量也粗糙,这就使得许多老师对新增课文茫然不知所措,而此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集合了众人智慧,届时将呈现出关于新增课文的详细高质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或教学视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对新教材的研读中,不难发现:新教材对写作的重视,而且单元课文的选择似乎都与相应的单元写作有着例文导向的作用。这断是顺应新课标理念而精心编排的,但有了理念,如何将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目前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B、学生学的需要

  文学阅读中需要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甚至学生与编者的对话。老师的阅读先于学生,老师的阅读积淀也比学生深,这就需要在学之前,老师做好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我这一对话由于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不同,也呈现出不同效果。本课题集合了梅林中学诸位语文一线教师的智慧,使得老师与文本,老师与编者充分对话,再集众人之长,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对话,很好地发挥了农村教师资源中“长板”效应。老师乐教了,学生自然就乐学了,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兴趣普遍不浓,而在2012年课题《趣作文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作文难度降低,一次作文只是完成一个小目标,应对编者意图,又恰好有相应文本的指导,以读促写,关注作文与现实的关系,这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说真话 抒真情》课例,选用了《我的老师》学习研讨得出写作启示。启示一:巧妙选用关联词,创设特殊情境表达真情实感。课文中写我们乐于亲近蔡老师部分,即是如此。创设的情境其实有四种:一种是老师教,我们学;一种是老师没有教,我们不由得围上前去;一种是老师自己在写,我们就默默地看着;一种是老师握铅笔,我们模仿。而特殊情境用关联词“即使……也”“连……都”连缀在一起,让我深切体会到孩子们对老师的亲近。启示二:人称的变换。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更真切地表情达意。启示三:抒情句的使用。

  2、概念和内容的界定:

  “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探索与实践”其实可以“探索和实践”的很多,很碎。但本课题主要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垦未开垦的处女地。所以探索与实践的内容主要有两大块:其一、新课标理念下,新增文学性文本的创造性教学与实践;其二、新课标理念下,创造性作文教学与实践。这个探索与实践过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顺应初中生心智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体验、领悟、品味”,关注学生生活,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降低写作难度,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以期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3.研究的步骤与主要实施计划:(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概括地说,一是理论学习过程中,明确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二是探索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并通过磨课,找到最佳教学模式;三是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并通过磨课,找到最佳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研究工作大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9月)

  2017年9月,我们确定选题,经学校科研小组调查研究,完成了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2017年9月,小组成员开始对新课标及其相关理论学习,并探索语文新教材并进行集体备课。

  与此同时,将学习和探究成果积极投入课题实践,全面落实课题的内容和措施,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第三阶段:结题准备阶段(2014年4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整个科研过程中的资料,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问题和所得,进行归纳总结,并撰写课题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4.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及注意事项。(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1)在课题《趣作文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新教材中创造性写作教学;

  (2)梅林中学几乎全体语文老师加入,课题研究过程集合众人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杨老师,王老师都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一级教师,每个年轻老师也积极努力,有一定的科研实力。

  (3)其中,王老师、潘老师、吴老师、陈老师和赖老师都教初一年级,集中了语文组几乎半数的语文老师,都致力于开垦新教材这一处女地,让课题研究成了源头活水。

  (4)全体教师参加过县新课标解读讲座,其中赖小珍代表片里发表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获得肯定。

  (5)目前已经有精彩课例若干;

  (6)课题研究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5、预期成果以及研究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等。

  (1)写成课题解题报告一册;

  (2)完成新课标理念下,新增课文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集一册;

  (3)完成新课标理念下,作文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集一册;

  (4)展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证据性材料一册(可包括阅读竞赛获奖,学生作品发表,学生课外文学作品细读案例,学生作品原稿与修改稿呈现等)。

  (不够填写可另附纸)

  十问湖北课改

  近日,湖北课改的面纱终于揭开,面对姗姗来迟的新课改,笔者心中难免一丝激动,因为课改是从今秋开始,而我正好在此时重新进入高一教学,这便意味着本人将荣幸地成为湖北新课改的第一批见证者和实施者。然而,激动之余,心中又难免开始迷惘起来,迷惘的起因在于一个个关于课改的疑问。

  一. 湖北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因为各种原因,课改落后于其它20个省市,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这些省市的课改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湖北的这次课改是否真正从其它省市中吸取了这些经验和教训?

  二. 是否建立了真正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三. 课改对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新的不公平,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得到落实?

  四. 在已经实行课改的一些省市,虽然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但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课程的改革只是一次简单的整合,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负担并未得到本质上的减轻,湖北作为教育大省在这一方面是否有所作为?

  五. 学分制是否建立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以不为新的教育问题提供滋生的温床?

  六. 在有些已经实行课改的省市,学业考试只是把以前下放的会考主权重新收回统一进行,这样一来,虽然考生不再是一考定终生,但平时考试变得越来越多,学生依然避免不了“题海战术”,资料供应商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湖北课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七. 音体美等活动课的开设是否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非形式?

  八. 学分及评价在今后高考录取中是否能确实起到作用?

  九. 教师关于新课改的继续教育怎样切实有效地进行?

  十. 小学初中教育是否与高中新课改配套进行?

  笔者这些疑问想必不是某一个人的疑问,提出这些疑问是想湖北作为教育大省能在课改进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一直以来,有人埋怨湖北课改迟迟不进行,我想这是很慎重的一次选择,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与其做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事情,还不如结合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走好自己的路。对湖北课改,我们充满着期待。

  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特殊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黑龙江省红兴隆分局江川学校李清

  随着人们价值观、婚姻观的变化,致使许多孩子在离婚、再婚或单亲家庭中长大。这样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往往趋于自卑、孤独、敏感、固执、偏激等,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仇视,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成绩差,这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并且成为制约学生本人和学校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006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6年4月——2007年7月为实验实施的第一阶段,我进行了第一次调查。我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先后进行了四次问卷调查。

  调查了《关于我的思考》、《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交往中的道德现状调查》、《中学生在家活动的现状调查》四个问题,分别采取家访、个案辅导、小组辅导、体验活动、心理访谈、主题班会等方式对班级的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此类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自主性问题、自我评价问题、与学习相关问题、不良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等。在第一阶段实验实施过程,我通过心理教育与疏导,这部分特殊学生基本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意识调整不良情绪,克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现象,开始接纳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提高自身素质,我通过网络、书刊等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知识,尤其认真研究《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分册》、《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与应用分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学教程》等专业书籍,以便自己有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教育成效,初步形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恰当的行为与情绪;

  (三)良好的社会交往;

  (四)积极向上的心态。

  下面我结合实验实施的第一阶段,班里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谈谈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我的一点浅薄的经验。

  [案例]学生杨继波学习成绩很差劲,作业拖拉潦草,经常要催促他。在学校里纪律差,有时影响同学学习,同学很讨厌他。上课时无精打采,总是低头缩脑,眼光迷离,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几乎没有举过手,对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常搞小动作。在他幼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父亲生活在一起。奶奶年事已高,父亲文化水平低并忙于打工,根本没时间管理他,只知道考试成绩差或孩子犯错误时,便对他责骂毒打一番。有时我找他谈话,他总是敷衍,一笑了之。有一次他帮同学擦黑板时,把黑板上的表摔坏了,班长要求他买个新的。他买来新的以后挂在黑板上,我发现以后问起原因,得知道他并不是值日生,我说:杨继波不是值日生让他赔表,对吗?公平吗?学生沉默了一会,都说:不对,应该班费出。

  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说:杨继波同学不仅不应该赔表,而且大家还应该向他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杨继波脸红了,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此后我发现杨继波对班级事务很热心,我让他做分担区检查员,他工作很负责。我认真分析后,觉得杨继波主要是缺乏温暖,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加课堂学习和活动,不愿动脑筋,不完成作业;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和做作业抱着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上课及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学习效率低。还有就是家长在家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法。

  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考虑到首先要培养他正确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让他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心,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并且帮家长改变一下他们的教育观念。我抓住有利时机,提了几点他力所能及的要求,他也都答应,看得出,这次他是下定决心了。之后几天,我往他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爸爸。我刚一报家门他爸爸就急忙说:“是不是孩子上课又惹老师生气了?我这就去打他。”我赶忙说:“不是,不是,我是向你报喜的,这段时间以来,杨继波在课堂上的小动作比以前少了许多,我对他充满信心。他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他听讲时注意力再集中一些,他在学习上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家长原以为我打电话是来“告状”的,没想到却是一个报喜的电话。

  沉默了好久后,对我说:“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接到表扬孩子的电话,我这就跟杨继波说去,班主任表扬他了。”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杨继波变得更加专注了。现在的杨继波已经改变了许多,做事情有精神了,课堂上可以看到他高举的小手,还有那响亮的回答声,作业本也不邋遢,有错时往往是第一个改正的,成绩也在渐渐地进步,有时犯了错还能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不再沉默以对了,他的改变实在让我欣喜。下面是我在课题实验的第一阶段的点滴体会: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给予特殊学生一份诚挚的爱与信任。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但得不到一份完整的家庭温暖和爱护,而且往往过早地受到世态炎凉的伤害。他们最怕的就是受到别人的冷落,最缺少就是一份真情的关爱,如果教师能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就能从教师的爱中得到鼓励,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有不少父母离异的学生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能做好的事情不敢做,胆小怯懦。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信心。对于这种学生我就给他创造机会,制造荣耀,培养成就感,使其自强自信。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特殊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上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特殊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扬起了特殊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特殊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拂去心灵的阴云,于是特殊生的转变便从这里开始了。

  3.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课,个体体验,心理评价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师生同办心理报刊《心灵驿站》,构架师生心灵的桥梁。创办《知心姐姐信箱》,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加强自我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跟他们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让他们建立自信。其次,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正确评价自我。再次,我利用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一些以增强学生自我意识为主的活动。比如这个学期,我还在班里开展了数节班队活动课,其中以《你尊重我了吗?》,效果最为明显。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找出自己的缺点,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会了互相找缺点,发扬优点,并努力把自己的缺点改成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并让特殊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成功中建立自信,融入班集体。

  二、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感受,从情景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对不良情绪适当疏泄,不要让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下去,学会对危险情景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合理应对,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再者,要积极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其坚韧的个性品质和良好情感资质,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利用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活动课、班会等多种方法途径,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日常工作,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让孩子卸下身上的包袱。现在,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孩子增多,对于这些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同时,还要做那些因遭受挫折而心理变态的家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

  1、帮助家长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一个恰当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心理平衡,孩子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告诉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在孩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多加关心、帮助,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如要求孩子到家后马上做家庭作业;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他一起查找资料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一个十分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2、转变家长“只重分数”的观念。建议家长必须走出以单纯的分数来衡量孩子学业优劣的误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责怪,而应帮他们分析这次失利的原因,找出根源和问题的所在,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缺点,争取好成绩。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分数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高低。教导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差,就认为自己笨,因此消沉下去。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紧,只要不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加把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样,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劲头也会更足。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特殊学生,从方方面面做起,特殊学生的转变工作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唐诗人白居易

  中唐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太傅。祖先太原人,后迁下邽(陕西渭南)。 年少时避战乱而流离他乡,“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较大。为贞元进士,曾官校书郎、翰林学士、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前期进取精神较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教育作用。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有讽喻、显示、感伤和杂律等类。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等职。因其祖父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七年(公园772年)正月二十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他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刚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战事,浦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继续沦陷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

  小小年纪便离家南北奔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因出自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在他刚刚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拿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结果他竟然就此记住,以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他的天才也并不是昙花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九岁就熟悉了声韵,再加上他勤奋好学甚至读到口舌生疮、手肘长茧。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名作,并且成为了进入京城大门的一块敲门砖。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他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

  从此,白居易的少年天才的名声就众人皆知了。 我们都说时势造英雄。也许一个动乱的年代可以造就一颗热血赤诚的心,或者是一颗热血赤诚的心使这个年代别有一番滋味。而白居易这个人让动乱的后唐在人的心里感慨万千。一个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会随着遇见的事情而改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白居易的家庭环境让他有了诗歌的天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的诗风与众不同。在印象中,似乎人们会偏重于“诗人白居易”的形象。但我们无法忽略出生于官吏世家的他具有颇高的政治才能。他的一切是无法拆开来看的…… 虽然十多岁时候的白居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青年时期的白居易可谓仕途一路平坦。

  他于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元和五年(810),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极高的政治热情甚至让他与皇帝面折廷争,还劝谏皇帝遣散部分宫女。虽说这样的忠臣很难得,但过于直白的性格也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帝有些难堪。白居易不光是说说而已的,他为了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他与元稹闭户累月,我们不难看出,他是怎样的执着。

  “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白居易做到了,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皇上。他主张的是清廉是与时俱进,所以有了《秦中吟》、《新乐府》使权豪贵戚闻之色变。他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讽喻诗实现了自己所说的“有阙必规,有违必谏”这个观念。《秦中吟》这组诗他十分看重,自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白居易的《新乐府》是“一吟悲一事”,而且在每个题目下附有小序,具体表明所咏为何事。《卖炭翁》的题序为“苦宫市也”。宫市,是指中唐的后皇宫直接掠夺人民财务的一种十分无赖而又残酷的方式。

  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卖炭翁》虽然没有写卖炭翁的反抗,但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无赖与残酷;而卖炭翁的形象与心理也刻画的十分成功,尤其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刻画了在艰难处境中的卖炭老人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此诗没有白居易在“讽喻诗”中惯用的“卒章显志”的手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而是一事实和形象本身显示时任的情感倾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这也是这首诗广为传颂比较突出的原因。 白居易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与他从小的奔波生活有直接关系。他亲眼目睹这些社会的现实,也经历了许多事情,所以写出的诗都是“言直而切”、“事核而实”,补察时政也缘于此。

  白居易身在繁盛的唐朝,却丝毫没有被迂腐的气息影响,在其诗歌中没有出现过唐代诗歌的华丽,我们读的到的是真情与淳朴。……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部代表作,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此时白居易35岁,时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原因,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是他与白居易、王志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志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为《长恨歌》,称那篇《长恨传》。当时长安以“我诵得白学士绵无绝期”而自夸,并且因此身价倍增。 全诗分为四段。(张阳)

  1.是从开篇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写杨贵妃的出身、超凡姿色和唐明皇的极度宠爱。杨贵妃天生丽质,六宫粉黛都被她比得黯然无色;杨贵妃宫廷生活的奢侈豪华,唐明皇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而“不早朝”;杨氏兄弟们的厚禄,姐妹们的荣华富贵,招惹得百官羡慕,人民仇恨。这便是爱情悲剧的基础,“长恨”的内因,更为变乱埋下了祸根。

  2.从“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以马嵬兵变的史实为背景,叙明皇的出奔、贵妃的惨死和明皇在蜀中的寂寞悲伤。渔阳战鼓传来动地的杀声,千骑万乘逃奔蜀川;“六军”愤于明皇迷恋女色、祸国殃民而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马嵬坡下生离死别,“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确让人感动;诗人借“旌旗无光”、“日色薄”衬托明皇的寂寞悲思。又借“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美景来写哀情,再借极富特征性的“行宫月色”和雨夜铃声把伤心人领进断肠的境界。一层层递进的渲染悲情。

  3.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起伤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未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年月,“魂魄不曾来如梦”。“长恨”之“恨”动人心魄。

  4.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全文结束,叙写在东海仙山找到杨贵妃,仙境中的杨贵妃生活寂寞、不忘旧情地托道士给唐明皇带回纪念品、重申永世愿做夫妻的誓言。唐明皇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既感动了道士,又感动了诗人。白居易大胆想象,构思了一个能传递感情的妩媚动人的仙境,让故事更加曲折回环,让主人公的日夜想念有所比照。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告慰读者对动人爱情故事的关注。结尾点明主题,照应开头,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其实这个时候的白居易正是事业旺盛时期,但是感情生活上出现了波折。他少年时期结识的湘灵成了他的初恋,也是他一生深爱的人。

  他不嫌弃湘灵的出身,也没有因为做官而抛弃了深爱的人。他向母亲说出内心的想法,却遭到思想封建的母亲的打击,但白居易不轻言放弃,一次又一次。虽然最终没有拗过母亲的以死相逼,可是这个执着的人不会忘情。后人便读到了《长恨歌》中的深情款款。虽然帝王昏庸,但那份感情“绵绵无绝期”,也便知他不是无端感叹。

  还有那一首首的诗,述说这思念情愁:“思君秋叶长,一夜魂久升”,“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但是白居易也没有因此冷落了妻子,两人相处甚好。也不难看出,白居易是个真正懂感情的人。他《长恨歌》中的“恨”,并不是真的恨,而是一种终生难了的遗憾。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说到江州司马,这可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在这期间他也写了大量的讽喻诗以针砭时弊,可以说他的文学成就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可是正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在他的人生登上了顶峰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影响到白居易的一生的一件事: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而造成这个后果的根本原因也许正是他那一身的浩然正气。 说到这江州司马是白居易的人生转折点,不仅是政治上热情减退,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诗《琵琶行》中体会得到。《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娼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然而这一切也是源自他内心的真情。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在被贬谪的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竟然让他再次遇到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经年睽违,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顿时历历在目。白居易在《逢旧》中记录了这次邂逅:“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此时他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远不如《潜别离》的沉重,但不经意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

  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此次分别之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哪怕后来他还曾四处寻觅她的踪迹,但人世的变幻无常还是毫不留情地为他们的故事画下了句点。此后的白居易谪居江州,终生郁郁,只能对着湘灵送给他的一双鞋子暗自伤怀: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为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泊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后,色黯花草死。” 睹物生情最是伤人,一句“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问得人心中难过。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的声名随着白居易的句子一直流传,虽说家中有成群的侍妾,过这歌舞生平的日子。但她们,终究都不是他心里最深处的那个女子。只有情到极处,才会成为诗作里最深痛的部分。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

  《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是多么揪心的情话!“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多么无奈的表达!最后也只能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还是人生经历这么多颠簸的白居易。这些事情对白居易的思想多少是有影响的,所以他也犯过糊涂。一次,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只见上书: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一个出身风尘的女子,本来就无法以忠诚贞洁来要求她,像关盼盼这样痴情重义的,只能说是张愔的福分,遇上一个知恩图报情深意切的女子。

  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了之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吃人的礼教终于生吞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她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怎么说也是爱慕过关盼盼的。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可是我们的天才白居易却犯了第二个错误:两个小妾本就命苦,又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却被老白扫地出门,今后的生活到底会怎样我也就不必言明了。

  其实想想看,白居易对关盼盼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受这个封建社会影响呢?他因为封建礼教不能与心爱的人结婚,因为封建思想被贬远离朝野。他对这个黑暗的社会一定是失望至极了。所以对关盼盼的“残忍”,应该是“报复”这个社会。虽然表面好像是玩笑话,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大! 从湘灵到杨氏,从樊素小蛮到关盼盼,白居易可以称得上是好色了。只是这样的多情并不让人觉得有失他的风雅。自古才子多情嘛! 一个人身上有光芒,就会被别人发觉。这种光芒不会随时间流淌而散去,反而愈加灿烂。我们在痛感历史遗留下的伤痕同时,更应该感谢它留给我们一个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我们看得到他的一身正气,体会得到他的内心柔情,却怎样也无法真正有他切身的感受。仰望历史的星河,有一颗很亮很亮的星,是白居易,披在身上有他的光芒。这对于他来说,对于渴求真正历史情感的我们来说,足矣。

  成都七中“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课题介绍

  成都七中“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课题介绍

  石峰 罗晓辉

  2000年,为落实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并适应我校生源较好的具体情况,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的学科整合研究,由此提出了“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课题。该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成都乃至全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呢?

  我们将“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界定为:一种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观点整理、分析研究,来对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理解、阐释、发现和探究的文化行为。

  与具有娱乐功能的消遣性阅读和具有求知功能的积累性阅读相比,研究性阅读显然深入得多。这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能从传统课堂教学这个单一模式中得到解放。

  我们提出“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对象标准是考虑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是考虑到我们学校生源较好这一现实,力图使学生优质的语文潜能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语文阅读实践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一内容上的要求既有灵活性,又有限制性,即学生既有选题的自由,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语文去随意选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将课题定小一些、具体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语文教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正确的监控或者指导,也利于初涉研究性阅读的学生很快入手,顺利完成其阅读研究任务。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之前进行了如下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向同学们介绍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意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向家长发出公开信和意见调查表,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制订免考计划,鼓励学生投入研究性阅读;制作“课题申报表”和“研究计划表”,对学生选题和制订研究计划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控;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阅读方法示范,对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阅读给予基本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时,我们又制定了如下的研究性阅读流程:①研究性阅读方法指导。②学生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拟定研究性阅读计划。③课题组审定学生的申报表和阅读计划。④举行开题报告会,分班交流计划。⑤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同时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合作小组指导监控。⑥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并完成后记或者心得体会。⑦课题组初评论文。⑧优秀论文答辩。⑨课题组评定成绩,进行阶段总结。⑩组织学生交流经验,指导学生下阶段的研究。紒紜矠课题组总结分析学生的实践情况,确定下阶段研究方向。⑦到紒紜矠在下半学期开展。它是我们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在以上流程中,教师的指导都在教学期间,而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论文撰写则主要集中在假期,并以此取代传统烦琐的语文假期作业,这一做法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和欢迎。

  ??在论文评价方面,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我们把学生的论文总分定为20分,并纳入期中考试150分的总分之内。这20分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论文本身14分,资料卡片4分,后记2分。其中“资料卡片”和“后记”两项标准就是反映我们重视过程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价值取向还反映在我们对待学生论文的外观规划上。有的论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给人一种美感,一看就是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结果,对此我们都倾向于给高分。我们认为,论文的外观实际上是一种活动的设计过程,它同样能够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态度。当然,我们并不因此埋没那些内容好而形式朴素的作品。每个班论文总分的前三名都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主持答辩的教师两人一组,实行本班回避制,保证了答辩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通过答辩的同学则可以免去期中考试,并以期中考试全年级的最高分计为他的考试成绩,同时在期中考试前由学校教导处和语文组共同张榜公布免试名单。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方面获得大面积丰收。参加课题的高中2003级学生740人,共完成研究性阅读论文近3000篇(每篇均3000字以上)。其中《从三星堆遗址看三星堆古蜀文明》《试论港台文学的沧桑美》等论文分别发表在《四川文史知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江南诗韵》《走近诗圣》等论文作为我校学生研究成果外出展示,得到了普遍好评。另外,有16篇优秀论文被收入《成都七中研究性学习成果选集》第一集;33篇优秀论文被收入《朝花》“国学研究”专刊,并获得了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和包括港台专家在内的各地专家的高度评价。

  学生的亲身阅读研究体验更能证明这种收获。有一位同学在她的后记中写道:“这次的文章较前几次而言是有进步的。毕竟通过几次写作,自己学到了长篇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每完成一件作品,心情都是很好的,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通过劳动获得果实的真实感。”另一位同学在后记中写到:“简奥斯丁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早就想写她,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这次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心愿,也感到很高兴。这次也许是高中价段最后一次写研究性论文了,所以也想让自己的文章能够尽量完善,当作是对自己以前的总结,也算是善始善终。”

  除了以上收获外,我们发现,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色、行为方式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逐渐倾向地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在阅读量激增的情况下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从明蜥度上对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研究过程中罗加推理趋于缜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强;想像与创造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得到增强;想像与创造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合作学习的方式呈多样化;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明显增强;自主研究性阅读能力明显增强。这种研究性阅读的学方式还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即课堂教学更呈现出研究性特征,课堂结构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以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授受关系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关系,课堂教学更具民主性、开放性。

  我们认为,在学生中开展这种语文研究性阅读,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思想,符合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教育哲学,符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这项实验已经以“高中学生语语言研究性阅读之研究”为题而被批准立为成都市市级科研课题,同时又被批准立为省级科研课题。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又撰写了多篇论文,近二十万字的相关教材的编写也已接近尾声。我们的想法是将学生的这种研究性阅读既作为一种学科研究性学习渗透的形态,同时也让它具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在教师研究的第二阶段,我们准备在以下几方面作深入探讨,即:关于研究性阅读的阅读学与心理学研究;研究性阅读实施策略的优化研究;研究性阅读评价体系的研究。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希望实现语文学习教学的全面“升级”。

命题研究语文|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http://m.0413xx.com/a/47890.html

推荐访问:

中考命题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从优待警 建议|从优待警与规范化执法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疯言疯语打一字|疯言疯语的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