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

2020-08-26 社会主义 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类型,我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国战略,这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延续,是对国际竞争焦点转变的最佳决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一】

  在非遗保护中,学者的参与及推动是显而易见的。2001年7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刊出《人类遗产》及新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在学者群体引起响应。“中国文化部的领导不无感叹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来,第一次有专家学者主动积极投入,在政府指导下,广大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文化工作。”[11]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外来词变成大众传媒、政府学界以及普通民众熟知词汇。在学术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相对于“民间文化”而言,是知识体系上的更新[12]。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哲学与科技领域,它构建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在这一领域,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技术等共同切磋,为非遗理论与实践共同努力。民俗学者介入非遗较早也较快将其内化到本学科领域,非遗成为民俗学领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并逐步开始取代民间文化、民俗、民间文学等传统学术关键词。

  民俗学重视田野调查,学者掌握丰富的非遗第一手资料,因此民俗学者进入非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是从民俗开始的。当下民俗学者既作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专家,同时也作为研究人员,关注传承人及其生存的文化场域,甚至“同构共生”,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非遗对学者而言,既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又是他们学以致用的场域,他们客观地分析各个文化事项的内在文化逻辑,并探求其文化本质。另一层面,学者本身也是文化事项的“建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民俗文化事象在当代有中断的历程,民俗的恢复以及仪式的重建,学者的研究参与其中,如各地纷纷邀请学者参与设计、帮助恢复祭祀形式等。

  民俗学者为非遗政策及其实施积极建言,在这一层面而言,他们是非遗保护的宣传者、推动者与实施者。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哪些文化记忆需要保护,哪些传承处境艰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13]。无论从哪个角度,学者对非遗保护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以民俗学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支撑,尊重文化逻辑,如侗族大歌,由于其独特的多声部,地方政府希望将其改为专业的美声唱法,被相关学者否决。但学者毕竟不是非遗政策的直接权力实施者,他们基于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建言,或被采纳,或只是采用形式,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学者的知识体系与非遗的实际践行者或拥有者属于两个轨道,他们之间有着巨大差距。学者将非遗视为研究对象,他们重视对于非遗的保护,如有学者希望通过“记录”来保存,周有光希望口头文学的保存像他本人对苏州评弹记言记谱一样;冯骥才则认为学者是

  “发现文化病灶的医生”,强调“再抢救”,列入非遗目录只是第一步[14]。有的学者则进行文化考古,在对当地民众生活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他们阐释文化的内在逻辑,“运用‘阐释’的技巧小心翼翼地创造意义”[15]。尽管当下民俗学的研究,不再以发现“沉淀的文化遗产”(VersunkeneKulturgüter)为目标[16],也不再是冲动型抢救。但学者重视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功能[17],重视它作为民族精神与文化之源的意义与价值,企望它这一文化意义得以发挥。但是学者对于“民间”———非遗的实施者与拥有者有自己的想象,他们重视文化记忆的“本真性”,希望承担文化记忆的传承人与民众维持原貌,重视其“真实性与完整性”[18]。总之,他们对于文化记忆之特性、文化逻辑的探求与地方政府文化展示的期望有着一定距离,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亦是“他者”。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范畴,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丽明在访谈百岁老人周有光的时候,问他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不是的时候,周老回答:“这个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框。……用一个定义来框定一个圈圈,是很困难的。”[19]非遗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学者将“民俗”与中国传统社会之“风俗”等同,忽略民俗的“知识(lore)”性,对于民众知识的传承与民众知识的文化逻辑视而不见。学者很少关注传统社会中的知识与技术传承,如蚕桑纺、造纸、房屋桥梁建筑、制酒业、酿醋业、民具等,但这些生活技术却是在现代化、城市化语境中最易消失的部分。中国传统技术的相关文化记忆与知识体系本就难以进入国际技术体系、学术视野与文化展示,这样的研究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情形,其直接后果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技术经验渐趋消逝。也就是说,学者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哪些文化项目会被列入非遗,哪些文化元素会被推广甚至从而影响地域文化记忆的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啊——”,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我们在变懒吗?确实,一系列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忘记了手工,忘记了祖先的那份钻研与探索。可这些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代的技术也许模仿出它们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手工的灵动;可以做的比他们更丰富,更多彩,却又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正如我无法推断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手工杰作花费了制作者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在这年头,已经很少会有人这么“慢”的去做一件事了。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

http://m.0413xx.com/biyelunwen/247403.html

推荐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社会主义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退役士兵补助|2017退役士兵创业税收扣减政策 下一篇:[北京南到天安门]《北京天安门》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