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方案

2013-10-01 散文 阅读: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的关键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作者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本文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再次领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能力目标:

  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入班的时候,我班学生便以六人为一组,划分了十个探究小组,且运用在各科教学中,根据课堂表现,每周进行一次量化,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据此形成了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表现欲强、合作探究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班级风格。但由于我该班98%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初中语文基础薄弱,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差、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等方面。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把握思维跨度小,小台阶、低坡度的原则。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展示,引领学生由体验层次进入探究层次,从而深入挖掘江南冬景中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找到作者所用的手法,体味作者的感受,提高自己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出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诵读,反复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落实“五动”即“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笔写,动情谈”。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进行个人自由诵读,小组间研读的方法,得出本文写了四个画面,四个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的认识,达到初步感受江南冬景之美,从而完成观察、体验的层次;然后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间研读并推选代表诵读,小组讨论得出作者在描写四个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样的个人感受,从而完成思维、探究的层次;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画面进行想象与再造,从而完成迁移创新的层次。这样就形成了感受美,探究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维度,正是“品味语言,全心体验→合作探究,感受真情→拓展阅读,创新迁移”。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为一组,共十个小组且要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科班长、学习组长做好记分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江南的雾中雨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拿起生花之笔留下了江南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的春,辛弃疾的《西江月》让我们领略了江南的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起走进江南的冬吧!

  (设计意图:用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江南如痴如醉的水墨 画中,唤起学生对江南的回忆,为激发学生的感情做好铺垫。)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江南的冬景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方案

http://m.0413xx.com/wenzhangyuedu/25829.html

推荐访问:

散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庐山烟雨浙江潮_关于《浙江潮》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笋芽儿课文内容_小学课文《笋芽儿》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