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子》全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

2020-10-17 家庭口才 阅读:

  央视纪录片《镜子》深刻揭露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家庭关系存在“镜子”般的对应。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欢迎参考~

  篇一: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篇二: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篇三: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

  当我微信里收到《关于组织家长对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进行观看及大探讨的通知》的时候,我并没在意,心里想着:一个纪录片而已,而且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看。深夜十点多了,咳嗽的厉害,无法入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看了第一集。

  看过第一集,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自负、自欺欺人。“工作忙”证明了我的自私,“一个纪录片而已”证明了我的自负,“没时间”证明了我的自欺欺人。从心理老师们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没有毕业证、没有合格证的“父亲”。工作再忙,有比孩子教育的事情更重要的吗?我关注过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吗?真的是没时间吗?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一挤总是有的。

  为人父母的我们,每天都在钻营着如何得到更多“利益”,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自我享受成功的“优越感”;在绞尽脑汁中虚度每一寸光阴,在无止境的欲望中自我膨胀,直到有一天,“家”病了,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家”,还有孩子,还有亲人。到那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悔恨当初,千金难买。

  要不是孩子的语文老师在微信群里发的通知,我也许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去看过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然而,辛亏我看了,否则他们的昨天,就是我的明天。

  在这面镜子里,你会照出你自己。永远都觉得自己没错、不需要改变或者至少不需要大改变的“泽清爸爸”,宁愿在外逛街到深夜也不愿给孩子做点吃的,宁愿保留自己的那点“性格”也不愿做“贤妻良母”怕沦为“村姑”的“泽清妈妈”;每天忙着生意没有时间看管孩子的“张钊父母”,死不悔改的“家明父亲”,把孩子留守家里自己在外打工、还不想承认错误的“夏阳父亲”,······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亲和母亲,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小孩的他和她,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思想和理念的机器或者物件、总想控制别人的男人和女人·······我们何其不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或是影子,或是影像,或是素描刻画。

  其实,不用看视频里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个问题家庭的背后,必有一对问题夫妻。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佛教的咒语,而是事实的真相;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结局。

  多挤一“时间”,留给家人吧。听听孩子的倾诉,看看孩子的作业,陪陪孩子玩游戏。把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功,不足挂齿的荣誉,蝇头蚊脚的利益,扔去喂狗。与孩子的一生相比,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千万不要以为物质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可以坦平孩子的未来。虽然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说现在是拼爹的时代,但是,孩子的未来,由他自己创造,为人父母的代替不了。没有思想和品行健康的孩子,哪有健康的未来。

  “养不教,父之过”。不要做毁了孩子一

【纪录片《镜子》全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0字

http://m.0413xx.com/yanjiangyukoucai/257606.html

推荐访问:

家庭口才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去农家乐]去农家做客教案 下一篇:离婚财产处理的合同协议书_离婚财产处理的合同协议范本